2013年7月18日星期四

兩秒鐘 的價值


兩億元與兩秒鐘

【iMoney智富雜誌—荷馬學人集】過去十多年不少中國公司到香港上市後,香港今日已貴為亞洲區數一數二的股票市場。但在小股民心裏,這市場充溢着「大鱷搵食」或內幕消息及交易的傳聞。歐美及香港的監管機構也十分重視這類違規的內幕交易,一旦發現,刑罰絕對不輕。大家可留意到,這些「告得入」的個案,多是得益者取得公司未對外公布的資料,從而買賣圖利。但是,股票的升跌除了受本身公司業績的影響,整體經濟環境和風險也是重要因素,例如能事先知曉明天將有加息公布,今日就能大手沽空期指,待明天市場大震盪時大賺一筆。

金牌基金SAC觸發贖回潮

因此當某些經濟數據或指數的公布能左右大市時,不也應納入「敏感資料」嗎?

最近美國有關內幕交易的調查紛紛在媒體上出現,最知名的就是SAC Capital與創辦人Steven Cohen的交易醜聞。Cohen最近幾年一直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目標,自從去年年底醜聞遭揭發之後,其今年首季所管理的基金,已被投資人贖回17億美元。

近期受到案情升溫的影響,預計第二季被贖回的規模更將高達35億美元,當中包括黑石集團、摩根士丹利等長期投資人,皆計劃撤離這檔曾表現非常優異的避險基金。由於SAC有多位交易員被控證券欺詐罪,並於今年3月遭美國證管會SEC開罰6.14億美元,兩個月前,美國司法部更開始對Cohen及資深主管展開刑事調查,消息震驚市場而爆發資金贖回擠兌潮。

究竟這醜聞背後隱藏了甚麼案情?SAC被控內幕交易的其中一案,是事先得知一種治療老人痴呆症的新藥,臨床測試結果不佳,旗下基金在消息公開之前就先賣出開發此新藥的Elan與Wyeth兩家藥廠的股票,繼而避開了高達2億多美元的損失。一般來說內交易罪會被起訴,是在得知內幕消息前(如併購案),事先大量低價買進股票,並於消息曝光之後賣出持股獲利,但SAC的情況並不同,其在新藥測試結果公布之前,就已經大量持有Elan與Wyeth兩家藥廠的持股,預先得知內幕消息主要讓其基金減少損失,算是間接從中獲利。姑且不論SAC是否合法,其基金所採用的信息套利(Information Arbitrage)策略,便是在市場上僱用各領域的專家與顧問,圖在公司消息公布之前透過市場獲取利益。他們卒犯官非,這正是司法機構重視的違規交易。

現行法規跟不上交易環境

前幾天另一宗「醜聞」被揭發。長期以來,美國密西根大學和路透社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一直備受市場關注,對市場升跌影響很大。但最新報道指出,路透社額外支付密西根大學100萬美元,並將消費者信心指數在消息正式公布之前,提前兩秒公開給一群願意付高費用的客戶,讓他們擁有這兩秒的先機。兩秒鐘聽起來很短,但在現今高頻交易約佔股市成交量半數的美國,其價值可能超過幾千萬美元!紐約檢察長調查此案之後,已經對路透社提出警告,而路透社亦停止對特定投資人提供這個兩秒鐘服務,但是否違法仍需待調查。

一般認為密西根大學的統計數字並非政府官方的數據,而且這數據並非針對特定的股票,因此路透社提前兩秒揭露給特定客戶,似乎不會構成內幕交易罪,但很明顯此亦對小股民不公。

由此可見,法規的制定及執行,已較現今交易環境慢了許多拍,早已跟不上了。

作者:荷馬學人

兩位識於微時的「七十後」金融界精英,畢業於美國著名學府。黃元山在紐倫港打滾投行11年後,現轉投評論和慈善工作;另外一人完成博士學位後自組對基金。他們期望運用經濟學的思維,透視社會光怪陸離的現象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